来源:饮食参考
时间:2019-10-29
(全文1700字,阅读仅需5分钟)
最近网络上流传着一个偷拍的小视频,一个种植户侃侃而谈,如何让自己的柑橘变甜。
其中提到,要打“甜蜜素”,而且很多水果都需要打,包括西瓜、橘子、柚子、橙子等等。
到底她用的甜蜜素是什么?会不会有毒?以后还能吃什么水果?
【食品添加剂甜蜜素】
甜蜜素的学名是“环己基氨基磺酸”,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甜味剂。
它在中国、欧盟、香港等国和地区是允许使用的,但在美国、日本等国不让用。
人体无法吸收它,即使吸收也无法代谢,最终它会原封不同的排泄出去,因此安全性很高。
作为甜味剂,它广泛用于饮料、罐头、糕点等食品,但生鲜水果是不让用的。
【水果怎么打甜蜜素】
水果“打药”,通常有两种理解,一个是喷洒,一个是打针。
打针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是因为打针留下的针眼会成为细菌、霉菌入侵的通道,水果容易烂掉。
另一方面,打针无法保证甜蜜素在水果内均匀分布,弄不好还影响口感。
对于西瓜这样的实心水果,要将药水打进去还真不容易。
如果是喷药,似乎也不太可能。
甜蜜素是水溶性的,几乎不溶于有机溶剂,穿透水果表皮蜡质层不太容易。
更重要的是,就算喷在表面能吸收,如何确保一树果子都均匀吸收呢?
尤其是像柚子、橙子这样果皮很厚的水果,从表皮吸收并转移到果肉,这可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不信你可以试试嚼一下果皮,看看果皮是不是也是甜的,保证你会失望。
【此甜蜜素非彼甜蜜素】
其实种植户说的“甜蜜素”极有可能不是食品添加剂的甜蜜素。
在民间,XX素、XX精是一种通俗叫法,指的是高效、强力、速效的东西。
因为能让水果变甜,所以被叫做甜蜜素,实际上它的学名是增甜剂、增甜素,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也是一种表面喷洒的叶面肥。
它是欧美发达国家首先发展起来的技术,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有农业应用。
这一类商业化的产品挺多,但成分各不相同。
常见的包括多糖或聚糖,硼、钼、锌、锰等微量元素、稀土元素(也常用于茶叶的叶面肥),硫代硫酸钠、硫酸钠、亚硫酸钠等。
这些东西本身并不是甜的,但原理基本上都是通过促进植物代谢和营养物质的合成、积累,实现增加果实产量、缩短成熟周期、改善外观品质的目的。
【晚熟的水果不打增甜剂?】
同样的水果品种,不打增甜剂的水果可能熟的晚一些,不过这并不等于晚熟的水果都不需要增甜。
果蔬成熟的时间可以通过人工调节,比如播种时间、使用生长调节剂等,但影响果蔬上市时间最关键的因素是品种不同。
以柑橘为例,如果大家的橘子一起成熟上市,必然会造成市场供应过剩、卖不出价。
因此人们逐渐培育出不同时间成熟的品种,通过“错峰上下班”,既可以延长柑橘的供应周期,还可以让价格相对稳定,不至于扎堆上市造成果贱伤农。
所以说晚熟的水果完全不需要打增甜剂也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为什么咱吃的水果这么甜】
甜味意味着糖、能量,人类对甜味的追求深深植根于基因,这是进化过程中的动物本能。
因为大家对甜味如此喜爱,因此水果育种就向着更大、更甜这个方向不断发展。
通过一代一代农业科技人员的选育,水果才变得越来越甜,连玉米、土豆都培育出了甜味品种呢(并不是转基因)。
如果水果没有酸味就说人家有问题,农业科技人员真的要哭晕了。
不过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带酸味的水果也不是完全没有市场,有些人就喜欢有酸味的。
有个笑话很形象,说一个大姐去买橘子,问小贩“这橘子甜吗”,小贩热情的答道“甜得很,一点也不酸”,大姐一撇嘴“那算了,我喜欢吃酸的”。
【真有水果用甜味剂处理】
种植环节使用甜味剂(比如糖精、甜蜜素)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但在中间的流通销售环节还是有可能的,比如著名的“糖精枣”。
可惜的是,糖精水泡枣并没什么卵用,这只是商贩的障眼法罢了。糖精很难穿透致密的枣皮,因此只能让外层变甜。
枣变红也不是因为糖精,而是因为温水。
类似的,有些小摊小贩会把糖精水喷在杨梅、桑葚这样的水果上增甜,也是障眼法。如果你现场尝的话,有可能比较甜,拿回家用水一洗,糖精就没了。
因此建议你少在路边流通摊贩那儿买东西,虽然也吃不出啥毛病,但上当受骗的感觉也不好呀。
【农民的话别全信】
最后呢,我想告诉你的是,别以为偷拍出来的视频就是真相。
别看他们说的头头是道,其实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类似黄瓜涂避孕药、无籽葡萄用避孕药这样的谣言也是出自他们。
以讹传讹怎么来的?就是因为造谣的人自己都信了。
嗯,我就默默的,看你继续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