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通过食物来改变体内酸碱度?真相其实是这样

来源: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时间:2020-05-08

朋友圈中流行着各种关于酸碱体质的说法,“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酸性体质易患癌”“碱性饮食可以改变酸性体质”等等,甚至不少保健品也打出关于调节酸碱体质功效,吸引消费者购买。真相是怎样的呢?

“酸碱体质论”创始人罗伯特・欧?扬(Robert O. Young),2018年11月2日,美国圣地亚哥法庭判决他赔偿一名癌症患者1.0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28亿元)。2002年,罗伯特?欧?扬的名为《酸碱奇迹:平衡饮食,恢复健康》一书首次出版,走红后被翻译成超过18种语言,他被很多人称为酸碱体质理论的“大师”,火爆全球。

持续16年的伪科学骗局,“酸碱体质理论”终于收场!原来,在医学上并没有“酸性和碱性体质”的说法。

酸碱度用pH值来表示,pH值在0~14之间,越接近0酸性越强,越接近14碱性越强,pH值等于7即为中性。体液,就是身体内的液体,人体内的各种体液其pH值差异非常大。血液的正常pH值是在7.35~7.45之间,血液的pH值要始终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长期血液pH值升高或降低,说明机体处于失代偿性碱中毒或失代偿性酸中毒。这就不是什么亚健康而是比较严重的疾病了。

对于“酸碱体质”的说法其实是大家将其中的因果关系弄反了。应该是癌症、严重感染、创伤等疾病导致了肺功能、肾功能衰竭,损害了机体的酸碱调节能力,进而影响了酸碱物质的代谢,才会导致血液pH值变化,从而发生“酸中毒”或“碱中毒”。因此血液酸碱度的改变是疾病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导致疾病的原因。

还有许多人希望通过食物来改变体内酸碱度,认为食物的酸碱性不同,会影响身体的酸碱平衡。不管吃的是什么,“进肚后”混着唾液嚼碎,再跟胃液一搅拌,接着跟胆汁、胰液等碱性消化液接触,一步一步地消化吸收,就像一个标准化的工厂一样,所有不同的原料经过这些流水线加工,最终都会变成有用的营养留下来,而没用的会随粪便和尿液排出去,谈不上影响体液的pH值。

本文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刘燕鹰进行科学性把关。

关键字
辟谣
复核
刘燕鹰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