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 减肥 熬夜 健康真知
2021年7月“科学”流言榜发布
时间:2021-08-02

       七月入伏,大雨、台风轮番考验,全国多地持续高温,极端天气、饮食安全、蚊虫叮咬等都成了大家关注的话题。七月辟谣热点,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1.流言标题:郑州暴雨海洋馆爆炸,鳄鱼跑出来吃人了

 郑州暴雨海洋馆爆炸,鳄鱼跑出来吃人了.jpg

      流言内容:近日,郑州遭遇暴雨,有传言说“郑州海洋馆爆炸,鳄鱼跑出来吃人了”,流传的视频中一条鳄鱼正在攻击一名女性。

      真相解读:视频及图片中发生的鳄鱼咬人事件均发生在国外,与近期郑州暴雨毫无关系。视频中涉及事件,实际发生于今年6月21日,是墨西哥塔毛利帕斯州坦皮科的一名女子在河边洗衣服时被鳄鱼袭击后身亡。关于“郑州海洋馆鳄鱼跑出来”的说法,除了上述视频外,还有一张图片也流传颇广,图片中显示一条鳄鱼随着洪水进入了一个院子。实际上,这张图片早在至少一个月以前就已经在国外社交网站上传播了,与近期郑州暴雨毫无关系。

      来源:腾讯较真

      上榜理由:郑州暴雨的后续事件引发网民高度关注,特别是各种安全事故牵动人们的神经。此类事实性谣言往往通过视频、图像等媒介,给人“有图有真相”的真实感,浑水摸鱼,引起公众恐慌,挤占网络资源。通过溯源,找到图片出处,可让谣言不攻自破,同时告知公众其中一类谣言的典型特征即是“张冠李戴”,提高辨识能力。

      2.流言标题:不添加食品添加剂的食物更安全

不添加食品添加剂的食物更安全.jpg

      流言内容:不添加食品添加剂的食物更安全。

      真相解读: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色、香、味的品质,以及根据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天然物质。事实上,是否加入食品添加剂是由食品性质和生产工艺决定的。对于蛋白质含量比较高的食品,必须添加一定量的防腐剂以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否则很容易腐败变质。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A食品中无毒的添加剂,在B食品中可能就严禁添加。因此,不能单纯以是否有食品添加剂来判定食品的安全性,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品种合规,用量适度,可以保障食品安全。而不添加食品添加剂的食品,保质期短,极易腐败变质。

      来源:头条辟谣

      上榜理由:长期以来有一种错误认知,即食品添加剂都与“不安全”划等号,公众对其相关信息的关注度也较高。尤其近年来,很多食品打着“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的旗号,以此作为卖点宣传。此类内容泛滥将会对食品行业、产业发展及人民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此条上榜可帮助公众厘清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的关系,科学认识现代食品工业,促进食品行业发展。

      3.流言标题:家附近有变电站很危险,需要搬家

 家附近有变电站要搬家.jpg

      流言内容:发电站发出来的电,是如何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我们的住所和办公室呢?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不可替代的环节,就是变电站。很多人会说:他家附近有一个变电站,想到变电站会产生辐射和噪音,对健康有害,心里总觉得不舒服,正打算搬家呢!这个担忧,真的有必要吗?

      真相解读:家附近有变电站无须恐慌。首先,变电站需要根据用户用电量及电力部门的规划建设来选址,变电站有一定的覆盖区域即供电半径,超过供电半径,就无法保证电能的有效供应。因此,城市内变电站的建设无法随意远离用户,建在居民区附近也属正常现象。其次,变电站虽然会产生电磁辐射和噪音,但是我国变电站的电能频率为50赫兹,在电磁辐射领域属于极低频率,辐射范围非常小,因此,即便是长期在变电站内值班的工作人员,只要在国家规定的安全距离之外,变电站带来的电磁辐射还不及人们随身携带的手机,所以并不会影响健康。就噪音而言,国家规定所有市区变电站在安全距离之外的噪音,白天不得超过55分贝(与人正常说话声音相当),夜间不得超过45分贝(低声说话水平),因此不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来源:科学辟谣

      上榜理由:随着科技高速发展,引导公众正确理解、认知、处理人与科技的关系,加强核能、变电站安全性解读和科普工作,有助于公众理解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必要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流言标题:蚊子包越大,蚊子的毒性越强

 蚊子包越大-蚊子的毒性越强.jpg

      流言内容: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蚊子吸血”黄金季,大家以一种“无奈到极致便是幽默”的态度再次启动了全民被蚊子叮咬的调侃状态。最近,湖北武汉的一对父子就因为被蚊子叮咬出对称款的“亲子包”而登上热搜。不少网友说,蚊子包越大,就代表蚊子的毒性越强。

      真相解读:蚊子包的大小因人而异,与蚊子毒性无关。蚊子吸血时会将刺吸式口器刺入人体皮肤。它们的唾液中含有能够抑制血管收缩、血液凝结和血小板聚集的多种化学物质,这些注入人体内的蚊子“口水”会引起人体的局部过敏反应,使免疫细胞聚集,造成瘙痒和局部炎症反应。因为每个人的免疫系统反应强弱不同,所以对蚊子叮咬的反应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几乎没有反应,但大多数人被蚊子叮咬后,皮肤会出现红斑、丘疹、风团并伴有瘙痒,一些过敏体质的人被蚊子叮咬后,叮咬部位周围的皮肤会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引起超乎常人的反应,如水疱、斑块、瘀斑、肿痛等,并且持续很长时间才能消退。此外,当蚊子叮咬人体某些特殊部位(如眼睑、口唇、耳垂、外阴)时,由于这些部位富含疏松结缔组织,更容易发生显著肿胀,称为血管性水肿。

      来源:科学辟谣

      上榜理由:时值夏季,蚊蝇肆虐,关于“蚊子叮咬”的流行说法众多,真假难辨。这条流言恰好与人的感官认知形成顺向解释,更容易加深公众误解。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回应解读,引导公众认知科学不是“想当然”,需要实证与理论支撑,同时有助于公众正确应对蚊虫叮咬问题。

      5.流言标题:天空出现“怪异云朵”是灾害的预警

 天空出现“怪异云朵”是灾害预警.jpg

      流言内容:有句古话叫“天有不测风云”,常用来比喻要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前段时间,天津市城区上空出现了一种看起来“不太面善”的怪异云朵。有如滚滚浓烟般的铅灰色厚重云团在天空中迅速翻腾,很多市民表示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云,很担心这是什么灾害性天气的预兆。

      真相解读:此次引发民众关注的云,名为糙面云,它与很多千姿百态的云一样,属于一种自然现象,就像彩虹、雾凇等在合适的气象条件下就可能出现,并没有“预示灾难”的作用。 在特殊的天气形势下(主要是冷空气锋面过境或强对流天气),云团快速翻腾滚动,同时存在的多个方向大气波动不规则叠加,导致云体极度扭曲,从而形成糙面云。由于糙面云底部有颗粒状的团块,极端粗糙,有强烈扭曲的波状结构,褶皱不规则,形态诡异,加之浓厚、灰暗等特征,呈现出来的样子很容易给人一种恐怖不适的感觉。由于冷空气锋面过境或强对流天气多伴有雷电、大雨、大风、冰雹等恶劣天气,云体的变化快速且剧烈。而糙面云经常出现在这种天气形势的末期,一般是在大雨后,往往代表恶劣天气即将结束,而非灾害性天气的预兆。

      来源:科学辟谣

      上榜理由:近年来,“地震云”“怪异云朵”等不实传言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迅速传播、发酵,加之中国早有谚语“天有不测风云”,容易引发社会恐慌。通过不断重复的宣介,让公众树立正确的气象观和科学观。

      6.流言标题:2021新血糖标准更正,正常值改为4.4~7.0毫摩/升

2021新血糖标准更正,正常值改为4.4~7.jpg 

      流言内容:2021年“新血糖标准”已更正,新的血糖标准已不再是3.9~6.1毫摩/升了,而是4.4~7.0毫摩/升了。

      真相解读:如果流传说法中的“新血糖标准”指的是“糖尿病血糖诊断标准”,那么这个“新标准”根本不存在。自1999年起,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认定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7.0毫摩/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升。此标准已在国际范围内达成共识多年,未曾改变。这里的“2021年已更正”,其实指的是2021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最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4.4~7.0毫摩/升”指这一指南中的“血糖控制目标”,对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该指南建议将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毫摩/升的目标范围内;对于非空腹血糖,建议不超过10毫摩/升。重点来了,这里所说的“血糖控制目标”并不等同于前面提到的WHO发布的“血糖诊断标准”。另外,4.4~7.0毫摩/升这一数据与旧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的完全一致,并没有更正。至于“3.9~6.1毫摩/升”,其实指的是新版指南中的空腹血糖正常参考范围为3.9~6.1毫摩/升,空腹血糖参考范围与血糖诊断标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被带偏了。

      来源:腾讯较真

      上榜理由:涉及健康指标和疾病的谣言有极大的危害性,极易形成认知混乱,进而影响人们的日常健康管理和疾病治疗。科学解读此类信息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容易造成以讹传讹。该内容上榜是由于糖尿病患者数量多、患者家属规模庞大,对这些人而言涉及该病的信息都是敏感信息。对于此类信息,及时、清晰地做好真相解读,是传播健康科普知识的重要工作,也是恢复公众科学认识的关键信息。

      责任编辑:黄维佳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医学分社副社长  

      联合发榜:科学辟谣平台、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平台支持:腾讯较真、微博辟谣、头条辟谣、抖音、老爸评测、网易健康

      本期评审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名)

      车雅敏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

      江  滢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研究员

      陈  鹏  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高  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研究员

      姬  扬 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