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 减肥 熬夜 健康真知
野生动物进入人类活动区域,可以随意接触?
来源:科学辟谣

流言:

        今年4月23日,在黑龙江密山市一处废弃民宅内发现有老虎出现,初步判定为成年野生东北虎。近年来由于野生状态的东北虎数量稀少,这次“猛虎下山”虽然经历了伤人、扑车等一系列险情,全国人民对后来命名为“完达山一号”的这只东北虎还是抱持着高度的关注。对于此次“完达山一号”进村,不得不承认,在应对处理方式上有很多非常低级的错误,比如:很多人驱车前往观看老虎,有人甚至下车使用手机拍摄老虎,甚至使用遥控直升机接近老虎。

真相解读:

当野生动物出没

保命才是第一要务

      对于此次“完达山一号”进村,不得不承认,在应对处理方式上有很多非常低级的错误,比如:很多人驱车前往观看老虎,有人甚至下车使用手机拍摄老虎,甚至使用遥控直升机接近老虎,这些“越界”行为会极大地刺激和惊吓到老虎,诱使其产生攻击行为。要知道,接近老虎的行为无异于自杀,“完达山一”号就扑倒过一位妇女,万幸的是它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攻击行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从河南淅川这次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就可以看出,这两只老虎尚且不是野生虎(据最新消息称,两只被击毙的老虎是此次出事的孔雀谷园区从安徽省某马戏团租赁展演的),对人来说,危险性也是非常大的。

dd9d93.

图虫创意

      虽然说,在我国目前现行法律中,当自身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包括面临动物攻击、出于饥饿的原因猎杀并食用动物情况下,击杀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并不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大家需要知道的是,要制服一只体重数百公斤、拥有尖牙利爪的顶级掠食动物,绝对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对于没有经过自然界“培训”的现代人,一头家猪都可以给我们制造相当大的麻烦,就连鸡、鸭、大鹅都能成为很多人的噩梦。

      所以,如果在野外遇到野生动物,要谨记以下建议,关键时刻能保命——

      1. 保持冷静,千万别乱跑。当然,与大型食肉动物直接面对面肯定会害怕,但是你一跑动很可能会刺激对方的捕食欲望,而且以人的速度,绝对跑不过大多数野生动物,所以索性别跑。

      2. 不要有过于激烈的动作。慢慢举起双手,但不要乱挥,这样能让自己看起来个儿大一点,然后慢慢的后退,直到退到看不见对方,确认没追上来再跑。

dd84a5.

图虫创意

      3. 如果动物朝你冲过来,不要试图和它搏斗。食肉动物的肌肉结构完全是按照捕猎来演化的,我们人类的跟它们完全不在一个重量级上。这种情况下,你只能双手抱头蹲下,护住颈部等重要器官避免被咬,如果动物当时是防卫性攻击,有可能看你没有攻击它的行为,就会选择离开。

      4. 可以找一个东西,比如手机一类的物品朝动物扔过去,吸引它的注意力,然后趁机后退。曾经看过一个关于非洲狮的纪录片,一位研究非洲狮的科学家与狮子面对面,用自己手里一卷卫生纸吸引了狮子的注意力后,朝狮子扔了过去,趁机全身而退。

      5. 关注媒体发布的消息,如果有猛兽在居住地附近出没的消息,最好待在家里并关闭好门窗。随时关注后续新闻,直到猛兽被抓住之前,最好避免出行。

      动物往往是遵从为了让自己活下去的本能而行动,它们并没有仇恨等意识,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动物的本能,根据它们的习性来判断它们的行为,也许就能避免悲剧发生。

ddb18e.

图虫创意

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一点一滴 利在千秋

      对于此次河南景点园区发生的老虎伤人被击毙事件,很多网友表达观点,认为园区的管理存在问题,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下山的野生猛虎,还是有越狱嫌疑的园中之虎,它们的认知里只有生存二字,你不能要求一只老虎去分辨面前的人对我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但是作为人类,不仅应该懂得老虎的危险性,还应该懂得人与兽之间应该保持的关系。而这种关系,除了保持各自的生命安全,从一个更深入的层面来讲,我们应该尽量维护各自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不被破坏。正如很多网友所表达的,将野生动物圈养在马戏团和动物园的铁笼之中,本身就是对它们生存方式的一种扭曲和侵犯。

ddacc1.图虫创意

      我们说保护野生动物,实际上就是保护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这就像是一个链条,如果生态系统出了问题,在这个系统中的每一种生物都会遭殃,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自己。所以说,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未来。

      也有些人会觉得,野生动物离生活在城市中的自己很远,我也不去动物园看动物,那么这些和自己就没有关系,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比如节水节电,不浪费粮食,珍惜能源,减少碳排放;拒绝野生动物制品,保护野生动物从我做起;不随意乱丢垃圾,坚持垃圾分类,减少废弃物对于环境的影响;宣传正确环保知识,让更多人了解如何环保及其重要性。只要我们每一个人每天努力一点点,并且将这种意识和生活习惯坚持下去,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地球的环境才会越来越好,我们才能和其他物种共享这个蓝色的星球。

ddb0f2.

图虫创意

本文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所使用图片为版权图库,不授权转载。

所属分类:生物 
辟谣
李维阳 科普作家 作品发表于果壳网、国家林业局、中国国家地理、《博物》杂志、少年科学杂志等
复核
黄乘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时间:2021-06-04 11:3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