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血尿会自动消失,无需干预?
来源:科学辟谣

这种说法没有依据。

abcd6e.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虽然部分尿蛋白和血尿的确可能是暂时性的,比如剧烈运动、发热或体位改变后出现的“生理性蛋白尿”或“暂时性血尿”,但在没有明确良性原因的情况下,这些异常往往提示潜在的肾脏疾病或泌尿系统病变,不能掉以轻心。

首先,尿蛋白是肾脏受损的核心标志之一,即使在没有其他症状时,微量蛋白尿也可能意味着慢性肾病的早期存在。即便是微量白蛋白尿,也与肾功能恶化和心血管事件风险升高相关,KDIGO指南也将其纳入慢性肾病分级标准。

更重要的是,一些低分子蛋白(如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在尿中的升高,可能反映的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提示病变已经不局限于肾小球,而可能累及肾小管间质,预示疾病进展风险显著升高。研究表明,这类蛋白尿在一些表面看似“单纯蛋白尿”的患儿中,成功预测了类登特综合征等遗传性肾病。

而血尿,无论是肉眼可见还是镜下发现,也绝非小问题。文献指出,约4%的镜下血尿患者和高达40%的肉眼血尿患者可能潜藏泌尿系统肿瘤。此外,血尿的可能来源遍布泌尿道全程,包括肾脏的感染、结石、肿瘤或肾小球病,膀胱和前列腺的增生、炎症、甚至外伤等都可引起出血。

因此,不管是蛋白尿还是血尿,只要不是有明确的良性诱因(如剧烈运动或发热)、且持续存在,就不能等着“自动消失”。及时的评估(如尿常规、蛋白定量、肾功能、肾脏影像学检查甚至肾穿刺)能帮助发现隐匿的肾病,避免延误最佳干预时机。要记住:症状的缺席并不代表疾病的缺席。

策划制作

作者丨蒋永源 第三军医大学内科硕士

审核丨薛明伟 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 肾脏内科副主任医师

责编丨王梦如

审校丨徐来、张林林

本文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所使用图片为版权图库,不授权转载。

所属分类:疾病防治 
辟谣
蒋永源 第三军医大学内科硕士
复核
薛明伟 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 肾脏内科副主任医师
时间:2025-11-12 10:4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