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一勺猪油等于十副药,能治疗十几种病。
辟谣:一勺猪油等于十副药,能治疗十几种病?除了味道可口,猪油还是个“神药”?这种说法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被吹得神乎其神的“猪油”。
猪油,《GB 10146-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将其定义为——以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检验合格的生猪的板油、肉膘、网膜或附着于内脏器官的纯脂肪组织,炼制而成的食用猪油。
猪油主要是由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构成的甘油酯,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为38%-4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约为53%-60%;此外,猪油中还含有少量糖类、磷脂、胆固醇和多种维生素,即维生素A(27μg/100g)、B(0.05mg/100g)和E(5.12mg/100g),维生素D含量较少无法检测。
吃猪油可以补充维生素?
虽然猪油中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但想要通过摄入猪油中补充维生素是不现实的。如维生素A的成年男性日推荐摄入量为800μg,即需要摄入约3kg猪油,远远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的25g-30g的烹调油日摄入量。而且我们日常所食用的蔬菜和水果中维生素的含量就满足推荐摄入量。所以,吃猪油补充的并不是维生素,而是脂肪!想要补充维生素还得多吃水果蔬菜!
猪油传说中的药用价值是真是假?
据《本草纲目》记载,手足皲破时可用猪脂化热酒中擦洗。这种治疗方法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猪油中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在此方法中相当于软膏剂中的油脂性基质,涂于皮肤表面对皮肤具有保护、软化的作用。
但如今猪油作为软膏剂基质已经被淘汰了!由于猪油中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所以在储存或使用过程中容易被氧化变质,影响软膏剂的稳定性;其次,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软膏剂涂布于皮肤或黏膜上时不融化,但猪油熔点只有28-48℃,涂于皮肤表面时会发生融化,不符合药典规定。所以,现在多使用凡士林代替猪油作为油脂性基质,在提高基质稳定的同时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瘰疬,即现在人们常说的淋巴结核,多为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感染。《本草纲目》中记载,用猪油淹生地黄,煮开六、七次,涂患处可治疗瘰疬。此法的治疗作用及机制还有待确证,因为并未有药理学研究表明生地黄提取物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并且猪油仅作为基质、无治疗作用。
此外,关于“猪油可入丸剂、内服药用或熬膏”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首先,猪油的熔点为28-48℃,不符合丸剂基质的熔点要求,故不能入丸剂;其次,猪油中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而饱和脂肪酸是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入药可能会使疾病加重。
猪油的香味更让人有食欲?
我们之所以能闻到猪油的香味,是因为猪油内含有微量的油脂香气,主要为烷烃类、醇类、醛类和内酯类等化合物。进一步探究其合成可发现,醛类来自脂肪的氧化裂解,而含氮含硫化合物为油脂中蛋白质、氨基酸热反应产物,其中不乏阈值极低的硫化物与吡嗪类,正是它们与醛类构成了猪油的特征香气。
那与猪油相爱相杀的植物油是否也有香气呢?植物油的成分与猪油类似,但是构成比例与猪油有所不同;而且植物油和动物油的制备条件不同,化合物发生的反应不同,所以植物油的香气与猪油有所不同!但是会不会让人更有食欲,就见仁见智啦!
总而言之,猪油只是一种油,不是“神药”也不是“毒药”;而且现实生活中我们的饮食结构非常复杂,单纯评价一种食物的健康程度意义不大,我们需要做的是保证膳食搭配合理!猪油味道虽好,但千万不要贪吃喔!
参考文献:
[1]朱芳. 动物甘油三酯对油脂风味贡献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7.
[2]邹建凯.猪油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J].分析化学,2002(04):5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国家药典委员会, 2015.
辟谣专家:
北京医院 张冉冉博士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创作专委会青年学组组长 北京大学医学部 吴一波博士
复核专家:
中华医学会 唐芹 研究员
本文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所使用图片为版权图库,不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