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 减肥 熬夜 健康真知
薯片里被检出致癌物超标,薯片不能吃了?
来源:科学辟谣

流言:薯片里被检出致癌物超标,薯片不能吃了

近期“多家知名品牌薯片被检出含致癌物”上了热搜。新闻称检测的多款薯片样品的2A类致癌物丙烯酰胺含量高于欧盟设定的基准水平值(750μg/kg),其中三款薯片的丙烯酰胺含量超过了2000微克每千克。而从整体情况看,熔烤型薯片丙烯酰胺平均含量为油炸型薯片平均含量的6倍。看来薯片不能吃了。

真相解读:

近期“多家知名品牌薯片被检出含致癌物”上了热搜。具体新闻如图:

图丨@每日经济新闻

看来大家对丙烯酰胺依然存在很多担忧。那么,丙烯酰胺真的超标了吗?薯片是不是也不能吃了?

丙烯酰胺是什么?它有限量的法规或标准吗

丙烯酰胺是一种在工业上应用非常广泛的物质,主要用于合成一些高分子材料。大家之所以担心丙烯酰胺吃了有害,主要因为它是一种潜在致癌物,世界卫生组织评估后将它定位为2A类致癌物。

不过,这个2A类致癌物的含义,指的是可能对动物致癌,但没有证据会对人体致癌。

其次,人体吃进去的丙烯酰胺的量并不多。从现在的调查数据来看,我国居民每天吃进去的丙烯酰胺只有18微克左右,这个量总体来说是很安全的。实际上,目前世界各国都没有制定食品中的丙烯酰胺限量标准。这次引用的750μg/kg这个数据是基准水平值,是用来验证缓解措施有效性的绩效指标,并非丙烯酰胺在食物中的安全限量。发布这个检测的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也说:“丙烯酰胺超标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已背离比较试验报告本意。”

有一些机构、国家和地区,比如,国际食品法典、美国、欧盟等提出了一些降低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操作指南。欧盟就曾提出了一个参考值(indicative value),但它是用于督促和指导企业降低丙烯酰胺含量,并不是限量标准。欧盟其实目前也没有丙烯酰胺的限量标准。所以,说薯片丙烯酰胺超标其实是一种误读。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国际国内都没有制定标准?其实一个物质要制定标准需要考虑的方面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它的危害程度、我们到底吃了多少、可能的危害有多大、控制要多少成本等等。从现在的数据来看,丙烯酰胺摄入的安全风险很低,没有必要设置标准限量。

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如何产生?

在食品中之所以会出现丙烯酰胺,是因为食物中的一些还原糖(比如葡萄糖、果糖等)和某些氨基酸(主要是天冬氨酸),在油炸、烘培、烧烤等烹调过程中,在高温的作用下,通过美拉德反应产生的。

除了薯片中有丙烯酰胺,自己在家料理土豆等淀粉含量高的食物时,一样会产生丙烯酰胺。实际上,我们中国人摄入丙烯酰胺最主要的来源是炒菜,主要是因为平时喜欢用爆炒的烹饪方式,比如爆炒西葫芦的丙烯酰胺含量可以达到每公斤360微克。

丙烯酰胺的产生,主要跟温度和加热时间有关。一般来说,加热时间越长,温度越高,产生的丙烯酰胺越多。而水煮、清蒸等方式,产生的丙烯酰胺更少。

 薯片这类膨化食品还有什么健康风险?

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在《2020年薯片中外对比比较试验报告》里清楚地写出了对丙烯酰胺含量的看法:

由于国内外现在均无制定丙烯酰胺在食物中的限量,因此丙烯酰胺含量只能由生产商自行采取措施控制。本次15款薯片样品的丙烯酰胺控制水平差异较大,尤其是焙烤型薯片。生产商应采取有效的缓解措施,如改良加工工艺或选用国标允许使用添加剂等,降低薯片中丙烯酰胺的含量。消费者应尽可能避免连续长时间或高温烹饪淀粉类食品,合理营养,平衡膳食,不要过量摄入煎、炸、焙烤淀粉类食品。

对于薯片,大家并不用太担心丙烯酰胺。实际上,薯片这类膨化食品,最大的健康风险是油多盐多。不论是油炸型薯片,还是非油炸薯片,都有很多油,即使是非油炸的,也是加了油烤的。而且,为了口感好吃,也会加不少盐。这对于预防肥胖、高血压,都是不利的。所以,建议大家都要少吃。

【本文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所使用图片为版权图库,不授权转载。

所属分类:营养健康 
辟谣
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
时间:2020-12-16 16: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