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 减肥 熬夜 健康真知
9月谣言盘点:无籽葡萄抹了避孕药?微波炉加热食物致癌?
来源: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人民网北京10月18日电 (金晨)无籽葡萄用避孕药培育?用微波炉加热食物有害健康?全国银行成失联儿童安全守护点?“求真”栏目联合人民网新媒体智库,对9月谣言进行盘点梳理,推出“盘点9月十大谣言”榜单。

c691908VCoZZ0yZyQspL4T07NhiRBh7zktI4.jpg

专家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网络新媒体研究室主任孟威:在近期传播的网络谣言中,反映食、住、行等问题的谣言比例较高,折射出的安全感不足、现实焦虑等社会心态,值得关注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

2016年9月谣言盘点:

1、无籽葡萄用避孕药培育

【传闻】近日,网上流传一段“无籽葡萄是用避孕药培育出来”的视频,视频中一水果商贩称,无籽葡萄都“沾了避孕药”不能给孩子吃。

【真相】扬州大学园艺与植保学院果树栽培专家凌裕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无籽葡萄跟避孕药没有“半点关系”。现在市场上的无籽葡萄,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应用遗传育种技术,让葡萄种子停止发育;一类是人为为果实提供植物激素,这类激素既可抑制种子发育,又促进果实生长发育。植物激素并对人体不会产生激素效应。  

LT0Bm7Qodzg7ZtJc24h7trT7BhebDUb1Fmsx.jpg

2、用微波炉加热食物有害健康

【传闻】最近,一篇题为《请立即停止使用微波炉加热或烹煮食物》又在网上流传开来,文中提到微波炉加热的食物会产生致癌物质、造成食物的营养价值流失等等,并呼吁大家立即停止使用微波炉。

【真相】网络上流传的微波加热的食物会产生致癌物质、食物的营养价值会流失、微波辐射损伤大脑等说法均没有科学依据。微波炉加热的原理,只是物理加热,这种加热方式本身让食物从内到外变热,但不会让食物产生化学变化,是通过微波辐射来引起食物内分子间的摩擦、震荡,产生热量。微波炉使用的微波属于非电离辐射,正常使用不会带来健康问题。

rr0Fl6PYnCTC731eqL3NV0vJGBX4LZRu9Plr.jpg

3、全国银行成失联儿童安全守护点

【传闻】“请告诉您的孩子:在外面,找不到爸爸妈妈的时候,不要慌乱,去任意一家银行坐下,告诉工作人员你找不到家人了,工作人员会联系你的家人的。10月1日起,全国银行正式成为中国失联儿童安全守护点!银行就是失散儿童守护人!只要孩子进了银行,即便暂时与家长失联,孩子也不会被拐卖或出现意外!”9月23日,一则“失联儿童救助提示”在朋友圈被大量转发。

【真相】据媒体报道,重庆市银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已通过电话询问过中国银行业协会,暂时没有收到相关通知,也不了解相关情况。工行、交行等几家银行的服务热线,也表示没有查询到相关政策。

dyy3e3rBKkQeWHrwNrESxbgspQ0OvBCCcPkE.jpg

 

4、吃柿子喝酸奶会中毒致死

【传闻】朋友圈最近流传这样一则消息,“一个小女孩吃完柿子喝酸奶,不到半小时就中毒死了。如果家长有一点常识,小女孩的生命也不会结束……”柿子当季,这引起了许多人的担忧。

【真相】这是个老谣言,早在一年前就被辟谣过。柿子和酸奶一起吃不会形成毒素,也不存在致死的可能性。但值得注意的是,柿子含有较多的鞣酸和果胶,如果一次吃太多,在胃酸的环境下,鞣酸会和酸奶中的蛋白质形成不可溶的沉淀,容易导致消化不良,甚至造成“胃柿石症”。

5、持教师资格证可免费游全国景区

【传闻】第32个教师节来临,网上有消息称“9月10日起持教师资格证可免费游全国景区”。不少教师在朋友圈转载此消息,并纷纷点赞。

【真相】记者在网上查找发现,教育、旅游相关政府部门均没有公示该消息。而在8月份,有警方已对该消息发布了辟谣声明。目前全国仅有部分景点针对老年证、学生证等有折扣优惠,教师证在暑期、教师节等特殊节假日有一定幅度的优惠,并没有“持教师资格证可以全国免费游所有景点”一说。

6、G20峰会期间杭州城区大部分加油站将被关闭

【传闻】G20杭州峰会期间,关于峰会的谣言和段子层出不穷,有传言称在此期间杭州城区大部分加油站会被关闭。

【真相】中国石化在杭州地区共有近300座加油站,其中主城区加油站有60余座。中国石油在杭州地区有73座加油站,其中主城区加油站有20余座。加油站作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配套,与百姓生活密切关联。经确认,中石油、中石化都无关闭加油站营业的计划,也并未接到要求关停加油站的通知。

相关专题

人民网“求真”栏目

推荐阅读

温州民房倒塌致22死6伤 10月10日3时25分,鹿城区双屿街道中央涂村中央街159号4间6层农民自建房突发倒塌事故。截至11日1时12分,现场搜救工作基本结束,共搜救出28人,其中22人已确认死亡。

一名六岁女孩被救出(图)|涉案房东等四人被控制并刑拘

南京50多条眼镜蛇外逃10月10日,南京市六合区眼镜蛇幼蛇外逃的消息不胫而走,刷爆当地群众微信“朋友圈”。记者向六合区宣传部门核实,网络热传的该区眼镜蛇幼蛇外逃事故属实,目前仍有50多条幼蛇不知所终。

当地建立应急处置指挥系统|官方准备血清

 

7、吃蟹黄致癌

【传闻】连日来,一条有关“蟹黄不能吃”的传闻,在微博、微信等平台流传:美国纽约卫生局叫停华人吃蟹,称蟹黄、蟹膏处化学物质集中、重金属超标,会严重影响人的健康,甚至可能致癌。

【真相】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水产所研究员曹英伟在接受《华西都市报》采访时认为,网上的说法有些以偏概全,螃蟹是否重金属超标,是否对人体有害,至少要从三方面考虑。首先是生长水域会影响螃蟹。如果在良好水域生长,螃蟹的重金属含量微乎其微,传言中说出问题的螃蟹,应仅仅是指纽约的某个被污染水域。目前,国内大部分螃蟹是人工养殖的,具有可控性,若水质、用药等方面检测合格,养出的蟹可放心食用。其次,他从生物角度分析,螃蟹最易受污染的部位,其实并不是蟹黄,而是蟹腮、蟹肺、蟹肝等不食用的部位。最后,摄入不大一般来说不会有问题。

deeKVgYFYwvydwN1qX8totm9TfusRKiTL1lY.jpg

8、微信“仰慕的人”链接有病毒

【传闻】近日,类似“在咱们群里,有一个人是我最仰慕的,智商高、颜值高……这位是谁?请看资料!weixin://dl/profeile”的信息在很多微信群里传播。人们点击后发现直接进入了自己本人微信主页,显示的是自己的头像和资料。随后,网上出现一些人怀疑该链接有病毒,可能会导致个人手机支付、微信支付、密码等被复制,引发私人信息泄露。

【真相】经媒体记者向腾讯公司求证,微信团队对此回应,此链接是微信和客服网页里,用来协助用户快速进入自己个人页面的快捷链接,除了能直接跳转到用户个人页面外,没有其他作用,网上传播的此链接是病毒、泄露信息等说法不实。

zIt5gBuTDqhwwUn2FkQRh8b7cZ3ShTGi5sAY.jpg

9、某男子一次购买成都60套房

【传闻】网传9月21日,一名带浙江口音的男子一下子买走成都高新区某楼盘60套房,近一亿全款一次付清。

【真相】9月24日,四川中德世纪置业有限公司官方微信号中德置业发布声明称,对于有客户一次性购买名下楼盘60套房一事,由于双方未能达成购买协议,客户已退定。9月25日晚20时04分,“平安成都”发布微博称:“近期,网上出现大量关于成都房产销售情况的不实信息,引起广大市民热议。为维护我市良好的社会秩序,公安机关严格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对在网上造谣、传谣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打击。截止目前,我局已对在网上编造、散布我市楼盘销售虚假信息的某房产中介经纪人张某某、黄某某予以行政拘留处罚。”

10、国庆期间日系车通行正常收费

【传闻】国庆假期前,有不少朋友收到这样一张照片,“某城市收费站悬挂红色条幅,条幅上写着‘国庆期间日系车通行正常收费’”。

【真相】经媒体记者联系交通高速部门得知,他们从未接到任何关于此类的通知,从未有关于日系车和其他车辆区别对待的规定,网上的传言为谣言,当中的图片纯属网友的恶作剧。

hh0Cr46AvN1RUgVO348HY9Tgq3tvcnZEoCNe.jpg

 

专家点评

民生谣言中的社会心态及调整

点评人:孟威(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网络新媒体研究室主任)

求真栏目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网络新媒体研究室主任孟威,她指出,在近期传播的网络谣言中,反映食、住、行等问题的谣言比例较高,折射出的安全感不足、现实焦虑等社会心态,值得关注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

孟教授指出,柴米油盐“七件事”,一直是社会生活中的敏感领域,在2016年9月流行的十大谣言中,有四篇是炒作食品安全的。“吃柿子喝酸奶会中毒致死”、“吃蟹黄致癌”强化了部分人在饮食科学上的盲点;“无籽葡萄用避孕药培育”是无视科学常识的怪诞说法;传“微波炉加热食物会改变其分子结构”、“微波炉辐射伤大脑”、“微波炉会造成食物营养严重流失”并结论为“用微波炉加热食物有害健康”,是披着科学外衣传播的伪科学,迷惑了一些人缺乏辨识度的头脑。借“出行”议题散布的谣言中,“G20峰会期间杭州城区大部分加油站将被关闭”、“国庆期间日系车通行正常收费”等表现出一些人对特定管理措施了解的模糊和歪曲;“持教师资格证可免费游全国景区”、“全国银行成失联儿童安全守护点”不真实背后则带着一些关爱社会的煽情味道。而像“某男子一次购买成都60套房”等围绕“住”的谣言所受到的关注,挑动起一些人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心理忧惧。

从社会心理上看,谣言是社会心态的测量仪。民生谣言的存在,与网络大众存在焦虑的社会心态、并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调整有关。谣言传播研究认为,谣言中的意义内涵往往与个人记忆和集体共识存在一定关系,这一“记忆”和“共识”表现为三个层次:一是简单联系,如造型引发的联想。二是与历史的联系。三是与“不满”关注的情绪。如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之所以引发关注,首先是因为个人健康与食品安全问题是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大事,所谓“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其次,以往发生过的滥用添加剂、防腐剂等食品安全事件,给公众留下了刺激性印象,其所暴露的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也牵动着一些人的敏感神经,并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留下了较难消的“集体记忆”。再者,在食品科普宣传教育方面,一些媒体片面放大“单面说辞”而缺失“平衡说理”的做法,所造成的舆论一边倒,加剧了普通人的无力感和恐慌心理。像“电磁辐射”、“食物相克”、“避孕药种植”一说,懂些农业、医学、科技知识的人识破谣言并不困难,但却往往在微博、微信空间引起大量转发,可见科普知识传播普及的缺失。

住房谣言反映出另一种社会心态——弱势心态。当代社会的经济与科技发展,虽然使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心灵上的安全感还不能与物质上的充实感等量齐观。房地产限购、涨价等问题所引发的群体性误判,可归结为一些人对经济或财富的一种安全感不足,也部分地反映出转型时期,人们在某些政策措施调整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对未来预期的茫然。如有人想当然地认为抚养“二孩”升高了家庭生活成本,必然导致未来住房需求增长和供给紧张。2016年的“十·一”前夕,一些城市又发布了新的楼市调控政策,重启限购限贷,这一新的变动更加剧了一些人的心理忧惧。所谓土豪“哄抢几十套住房”谣言的出现,更对应了民间对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等问题的不满情绪。凡此种种,构成谣言捕风捉影污化现实的基础,挑起了一些人被控制和被剥夺的弱势心态,这种心态又被一些企业和房地产商利用,进而成为借助谣言哄抬房价的手段。

有些民生谣言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一种社会愿望的表达。正如布塔尼关于谣言的研究认为:它表现了“自我防卫”,反映了“群体智慧结果,以求令人满意的答案”。这一说法较切近关于教师、儿童出行安全类谣言所契合的社会心态。不久前,“抢孩子”谣言曾盛行过,使得规避风险、需求帮助的心理成为家长中流行性一时的一种集体意识,并形成了合力促成问题解决的行为意向。而这类谣言的传布恰好迎合了这种心理学意义上的“确认偏误”——“即便信息与事实存在偏差,人们也倾向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和证据。”

谣言传播虽有一定的现实和社会心理基础,但它是对社会稳定、信任感建立、文化理性、秩序维系等所造成的危害更大,需严加管理予以消除。从主、客观两个角度上讲,调整和扭转不良社会心态有效消除谣言,还要从多方面入手综合治理。

首先是大众科学认知和网络素养的提升。谣言传递与科普宣传普及不足有关,由于兴趣不高和科普知识发布渠道、传播范围的有限性,一些人不能经常接触和获取到科学信息,在不甚了解的领域容易轻信谣言。鉴于此,一要加强科普工作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前瞻性,通过科学知识改变认识偏差,二要注重大众层面网络素养的提升。

其次,解决信息不对称、信息不确定性问题,要完善权威信息的发布工作,加大信息透明度。如通过调查、监测等方式增强对公众消费动态和心理诉求的把握。提高信息公开发布的时效性、准确性,帮助公众重树信心。也要健全谣言应急管理机制,在出现谣言相关事态时,务使权威第一时间发声,避免误传、误读、误解,形成权威信息与用户互通互动的便捷渠道。

再者,要依法促进企业、经营者责任意识的提升,优化、净化竞争的市场环境。要通过加强市场管理、企业管理、资质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完善行业自律准则,强化企业、经营者契约精神和消费者意识,促进其将对消费者责任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同时,化解焦虑提高社会信任,管理部门也要强化监管实效、提高监管水平。确保食品、住建质量安全;跟进公众关注、满足社会需求,改进管理措施和手段,提升社会满意度。要严格制定和落实相关法律规定,加强对谣言的打击力度,加高造谣、传谣行为的成本代价,严厉治理造谣、传谣违法犯罪行为,从而有效遏制和预防谣言传播。

所属分类:疾病防治 
辟谣
孟威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复核
时间:2019-09-25 16:51
相关推荐